慢慢地,勒布朗·詹姆斯的“决定”将他的才华带到南海岸,成为了全世界公敌。在这段旅程中,我们目睹了小牛的复仇、马刺靠团队篮球教训他、雷霆的三少挑战他的王权,最终看到他回到克利夫兰,那声“这为你们!”拉长了这条令人动容的故事线,令人感同身受。
而今,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“故事真空”的时代。库里与杜兰特都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收官期,那个统治联盟十五年的“詹库杜”时代即将在2025年夏天彻底结束。尽管新生代球员如约基奇、恩比德、东契奇和亚历山大皆是实力强劲、数字耀眼的小巨人,但他们之间并没有那令人心潮澎湃的“宿命对决”的情感纽带。
如今的球员关系非常融洽,大家在休赛期一起训练、一起玩播客,互相推崇。这固然展现了职业化的进步,但从讲述故事的角度来看,却显得平淡无奇。没有了对立面,篮球的魅力似乎也随之减半。乔丹之所以伟大,正是因为他击败了“坏孩子军团”活塞队、手套佩顿、滑翔机德雷克斯勒、马龙和斯托克顿等一个个对手,他一路披荆斩棘,成为球迷心中的英雄。
如今的NBA更像是一家大型股份制公司,球员们则是拿着高薪的高级打工者,球队不过是他们的项目组。若团队表现不佳就申请交易,明天还在社交媒体上亲如一家,转眼可能为更高的薪水各奔东西。忠诚又算得了什么呢?这种频繁的更换,令我们难以对某支球队产生长久的情感寄托。今天你花大钱买了当家球星的球衣,明天他可能就穿着对手的球衣在你的主场投进绝杀,久而久之,球迷的心也便累了,失去了投入的热情。反正联盟是铁打的,球员是流水的。
除了故事的缺失,人情味也淡化,比赛本身愈发“虚幻”,而所说的“虚”,不是指假球,而是常规赛的价值被大幅削弱。曾几何时,球星因伤缺席,而现在却是因为“可能会受伤”出现的“负荷管理”。去年圣诞大战,联盟精心安排了雄鹿对凯尔特人,关注焦点是字母哥与塔图姆的巅峰对决,票价因此水涨船高,可最终在赛前一小时,雄鹿队却宣布字母哥因“膝盖酸痛”轮休,凯尔特人那边,霍福德因“背靠背第二场”的常规操作也在场下观战。
我当时就在现场,想象一下那些花费几百上千美元从外地飞来观赛的球迷们的表情,满是被欺骗和愚弄的失望。联盟自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便推出了季中锦标赛,想增加一些看点。第一年(2023年)效果不错,大家为了新鲜感参与其中,但到了第二年、第三年,奖金对于顶薪球员来说如同九牛一毛,积极性也随之降低。常规赛依然是那个味道,82场比赛中,真正重要的只剩下最后的十几场。
我们球迷并非傻瓜,既然球员已把常规赛变得如同“大型带薪训练”,我们又何必倾其所有如同真金白银般投入时间去观看?这背后,恰是球员权益的过度膨胀滋生的一种失控局面。以往是教练和管理层说了算,球员必须努力证明自己才能获得合同,如今,超级巨星们手握球员选项,随时可以申请交易,他们已经成为事实上的“总经理”。
“掌控自己命运”的意识无可厚非,但当它凌驾于球迷的期待与比赛契约精神上时,却变得失衡。我们欣赏的是竞技体育,而非明星养生。你不能一边享受着高薪合同与全球的追捧,一边又吝于在聚光灯下付出汗水。要是你去德云社,想听郭德纲,结果却被告知:“郭老师今天喉咙不适,为了保护他,让他徒弟来说一段。”这样的心情无疑是令人沮丧的。
最后一个问题可能更为隐蔽,但对我们这些老球迷的打击却是致命的。这就是篮球正在失去其原本面貌,蜕变为一场无趣的数学游戏。是否你也感受到,如今的NBA比赛中,解说员与嘉宾不停讨论的,不再是复杂的战术配合,不是个人华丽的技巧,而是“进攻效率”、“真实命中率”、“百回合得分”等一系列数据。屏幕下方不断滚动的博彩公司盘口与赔率,更是让比赛蒙上了一层功利色彩。
整个联盟似乎都沉浸在数据与金钱的狂热之中。魔球理论改变了篮球的游戏方式,昔日的中距离投篮被视为效率低下的“毒瘤”,结果是战术都集中在两种选择上:要么三分远投,要么进攻杀至篮下。广阔的中间区域则好似一片荒漠,无人问津。
这种战术同质化使得比赛变得单一。若将两队的队标遮住,仅凭打法,几乎辨不出他们是谁。所有队伍都在疯狂运用挡拆战术,然后传球给外线射手。常常情况下,一场比赛里球队能投出四十、五十个三分球。这样的打法真的有效吗?从数据上来看似乎是,但极其单调,根本毫无美感。
我们怀念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,那时有乔丹与科比那无解的低位背身单打和后仰跳投,有艾弗森如蝴蝶穿花般的过人,有诺维茨基那金鸡独立般的中投,更有邓肯与奥尼尔在三秒区的强势统治。每位球星都有着独特的“杀招”,比赛总是充满变化与意外。
而如今,这些精彩的技艺正日渐消失,球员仿佛是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产品,具备三分投篮与防守能力,却失去那令人叹为观止的个人风采。法国天才文班亚马的出现,虽是个别的亮点,其科幻般的身材与技能给联盟带来了些许新鲜感,但单凭一个异类,显然无法拯救已经魔怔的整个联盟。
更为可怕的是博彩的全面侵入。NBA抱住博彩的流行,视其为新的增长点,但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,给比赛带来了一层功利化的滤镜。如今观看比赛时,很难不被那些赔率影响。当某个球员在最后时刻失误,或罚球未中,弹幕间的话语早已不再是“可惜”,而是“假球”、“演我”、“收米了”之类的阴谋论。当所有人都开始用“剧本”和“控分”去揣测比赛时,体育最纯粹的真实感与不确定性已经被完全玷污。我们再也无法相信所见,这才是最悲哀的事实。
经过这么多的探讨,不免让我心中有一丝失落。其实,在我内心深处,比任何人都渴望NBA能够重回巅峰。毕竟,这承载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,是那些逃课去看比赛的岁月,是省下早点钱购买的杂志,更是与朋友在球场上模仿的每一个细节,构成了我们生命中那些熠熠生辉的时光。
今年,28岁的爱德华兹在夺得冠军后豪言道:“他们说我们的时代来了,不,这是我的时代。”他的话语何其张扬,我由衷地欣赏。希望这位年轻人及他的同辈们,能够用他们的热血与勇气,将那些丢失的故事重新书写。他们能否在赛场上带来更多真实的体验,少一些算计,多一些真诚;少一些球员的轮休,多一些拼搏;少一些三分,更多让我们从沙发上跳起来欢呼的精彩篮球。希望如此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