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,马拉松比赛究竟对地方有哪些好处?
“一举多得!”负责多地马拉松赛事运营的杨先生分析,地方举办马拉松比赛的收益可以有三个方面:
一是响应政策号召。通过马拉松等比赛,带动当地百姓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。
二是提高地方知名度。马拉松比赛关注度高,地方通过直播、短视频等形式,通过社交媒体等途径,能快速把城市品牌打出去。
三是经济收益。
马拉松比赛能带来短期集聚的人流量,存在广阔的商业空间。
选手报名、赛事服务、体育用品销售、展会、商业赞助、交通住宿餐饮门票、周边产品开发、体育装备制造等等,形成一系列产业链条。
今年的无锡马拉松,市外跑者占比84.2%。其中,内地其他省市占比达68.4%。
无锡当地不仅给选手发放景区、美食、购物和住宿等消费券,还开展购房优惠活动。往届参赛选手、本届报名选手和完赛选手,购房可立减3万元至8万元。
无锡市数据局等部门在赛后公布,赛事经济效益共计达到5.05亿元,较上届提升78.2%。
南昌市体育局公布的第三方机构赛后调查结果显示,外地选手平均停留两三天,平均携带亲友两人左右,人均消费3488.95元。本地选手人均消费1380.1元。两者合计消费2.24亿元。
马拉松比赛是地方能够迅速落地,也能快速获得经济收益的方式之一。
存在哪些问题?
3月21日,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。
4月初,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名单,沈阳、杭州、银川等30个城市入围。
“马拉松经济”迎来机遇的同时,问题也不断涌现。
梳理参赛选手在网上对多个马拉松的反馈,“差评”主要集中在:补给物资短缺,赛前赛后领物、起跑冲线等环节秩序混乱,赛道体验差等。
杨先生结合多场马拉松比赛运营中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,出现这些问题有多重原因:
其一,有的地方对马拉松比赛的认知欠缺。照搬照套,同质化严重,没有特色。认为把比赛办成就行,缺乏从市场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。
其二,部分主办方缺乏举办大型赛事活动的经验。举办马拉松比赛,通常需要体育、公安、交管、医疗、城管、应急、气象等多部门的合作,还需要志愿者团队的配合。如何把各方协调好形成合力,对主办方会是很大的挑战。
其三,运营团队与主办方的对接容易存在问题。很多比赛会引入专业赛事公司进行运营,主办方和运营团队很容易都只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,双方磨合程度会影响赛事质量。
该如何应对?
近年来,中国田径协会陆续发布《路跑赛事管理办法》等规范性文件。
一方面,通过竞赛组织类、安全类文件对比赛做出规范性要求。另一方面,通过办赛指南等指导性文件,为办赛提供帮助。
杨先生感触最深的是,主办方一定不要盲目追求规模,要结合本地特色设计赛道路线。要从市场化角度思考,怎样把来的人留住,转化成更多经济效益。
同时,尊重赛事运营团队的专业意见,以赛事体验为共同目标,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。
此外,中国田协和各级主管部门应当推动行业内的培训和交流,帮助更多赛事公司及其运营人员提升办赛能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